在全球氣候變暖的陰霾籠罩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使命。我國提出的“雙碳”目標,宛如一座明亮的燈塔,為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指引著堅定的方向。2025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隆重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雙碳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為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吸引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我國積極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成果豐碩。眾多企業踴躍投身綠色制造實踐,部分工業基礎雄厚的省份已建成數十家綠色工廠,其單位產品能耗、水耗等指標大幅優于行業平均水平。在此基礎上,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將進一步提升綠色制造標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零碳發展模式。通過在園區和工廠層面實現清潔能源替代、資源高效循環利用以及碳排放的精準管控,為其他地區和企業樹立標桿,引領更多行業和區域邁向低碳、零碳未來。
自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市以來,交易活躍度穩步提升。截至2024年2月26日,該市場已覆蓋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高達51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突破數億噸,成交額突破百億元。但目前碳市場覆蓋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力等少數重點排放領域。此次將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納入其中,意義重大。
這些行業碳排放總量在我國碳排放總量中占比頗高,納入碳市場后,市場機制將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激勵企業通過技術革新、節能減排等手段降低碳排放,以更低成本實現碳減排目標,進一步完善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運行機制,增強市場流動性與活躍度。與此同時,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能夠更科學、精準地調控碳排放總量與強度,為雙碳工作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隨著全球加速邁向碳中和時代,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日益凸顯。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出口在經濟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當下,我國制造業在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時面臨諸多挑戰,如供應鏈全鏈路貫通困難、行業碳數據庫匱乏等。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迫在眉睫。通過精準的碳排放統計核算,企業能夠清晰掌握產品在生產、運輸、銷售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況。
在此基礎上構建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和碳標識認證制度,一方面可滿足國際市場對產品碳信息披露的要求,提升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將推動國內企業強化綠色供應鏈管理,加速產業升級。相關數據顯示,在已實施碳足跡管理和碳標識認證的部分行業,企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優化供應鏈等措施,碳排放強度平均下降了10%-20%,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和附加值顯著提升。
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沙戈荒”地區太陽能資源得天獨厚,據估算,可開發利用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可達數億千瓦。海上風電方面,我國漫長的海岸線蘊藏著巨大的風能資源。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持續高速增長,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15.16億千瓦,占中國發電總裝機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接近40%。
加快建設“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發展海上風電,并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舉措。這將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有力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碳排放,同時實現能源資源的優化配置,保障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煤電在我國能源體系中仍占據重要地位,短期內難以被完全替代,但也是碳排放的重點領域。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試點示范,是推動傳統能源產業綠色轉型的重要探索。通過采用先進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提高機組發電效率、優化燃燒技術等手段,能夠有效降低煤電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一些先行試點的煤電企業已取得顯著成效,單位發電量的碳排放降低了15%左右。這不僅有助于減少煤電行業的碳排放總量,也為傳統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推動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協同發展,共同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我國始終積極履行《巴黎協定》承諾,在國內大力推進各項減排行動,為全球碳減排貢獻巨大力量。通過規劃生態修復工程、綠色交通體系建設工程、低碳城市建設工程等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重大工程,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積極與其他國家分享綠色發展經驗、技術和解決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例如,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與沿線國家開展了諸多綠色能源、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合作項目,幫助相關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攜手應對全球性環境挑戰,在全球氣候治理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引領作用。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雙碳相關舉措意義深遠,從產業轉型到能源結構優化,從國內行動到國際合作,全方位、系統性地涵蓋了雙碳工作的關鍵領域。這些舉措目標明確、路徑清晰,將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筑牢根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步邁進,同時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在未來的發展中,全社會應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各行業、各領域齊心協力,將這些政策舉措扎實落地,共同開創綠色發展的嶄新局面。
免責聲明:信息引用轉載來源于其他機構或網站,且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保證內容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最終以官方機構發布為準。如因作品內容、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與我們聯系處理,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修改或刪除。
The Website Supports All Mobile Terminal Design Support:©Bootstrap